知識分享
國稅局表示,依「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擴大書面審核實施要點」(以下簡稱擴大書審)規定,全年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不包括土地及其定著物(如房屋等)之交易增益暨依法不計入所得課稅之所得額】合計在3千萬元以下之營利事業,其年度結算申報,書表齊全,自行依法調整之純益率在前揭標準以上,並於申報期限截止前繳清應納稅款者,國稅局即以書面審核核定。擴大書審制度係為簡化稽徵作業及推行便民服務,營利事業申報適用擴大書審仍應依規定設置帳簿記載並取得、給與及保存憑證。
國稅局說明,目前查核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時,發現營利事業利用擴大書審制度規避或逃漏稅捐計有以下六種類型:
一、利用成立多家企業分散收入,以適用擴大書審規避查核。
二、跨轄區設立關係企業,以規避稽查。
三、適用擴大書審企業將取得之憑證轉供其他關係企業列報成本及費用。
四、利用擴大書審企業開立發票予關係企業作為成本費用之憑證。
五、適用擴大書審企業未據實辦理扣繳。
六、高薪資所得或執行業務所得者利用擴大書審制度規避個人綜合所得稅。
針對上述情況,國稅局已運用跨轄區、跨稅目資料庫加強選案查核,營利事業如有利用擴大書審制度規避或逃漏稅捐,
應儘速向所轄國稅局自動更正申報並補繳所漏稅款及加計利息,
凡屬未經檢舉、未經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人員進行調查之案件,依稅捐稽徵法第48條之1規定可免於處罰。
營利事業如仍有不明瞭之處,請至國稅局網站(網址為https://www.ntbna.gov.tw)查詢相關法令,或利用免費服務電話0800-000321洽詢,國稅局將竭誠提供諮詢服務。
新聞稿聯絡人:審查一科 劉股長
聯絡電話:(03)3396789轉1330
處理查稅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驟和策略,以確保納稅人能夠有效應對稅務機關的查詢和審查。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處理步驟:
1. 收集和整理文件
在查稅過程中,首先需要收集所有相關的財務文件和記錄,包括稅務申報表、發票、銀行對賬單和其他支持性文件。這些文件將有助於證明納稅人的稅務合規性。
2. 理解查稅的原因
了解稅務機關進行查稅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查稅可能是隨機選擇,也可能是基於某些風險指標或報告不一致的情況。納稅人應該仔細檢查自己的報告,找出可能的問題所在,以便在查稅過程中能夠針對性地解釋和應對。
3. 尋求專業協助
在面對查稅時,尋求專業的會計師的協助是明智的選擇。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法律意見,幫助納稅人理解其權利和義務,並制定應對策略。例如,在某些案例中,專業顧問能夠協助企業減少稅務負擔或解決爭議。
4. 準備應對查詢
納稅人應該準備好回答稅務機關的查詢,並提供所需的文件和解釋。這包括清晰地解釋財務報告中的任何異常或不一致之處。保持透明和合作的態度有助於建立信任,並可能減少查稅的範圍和影響。
5. 了解法律權利
納稅人應該熟悉自己的法律權利,包括對稅務機關決定提出異議的權利。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納稅人可能有權要求重新審查或上訴某些稅務決定。
6. 進行後續行動
在查稅結束後,納稅人應該根據查稅結果進行必要的調整,並確保未來的稅務報告符合規範。此外,定期進行內部稅務審查和合規性檢查,可以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和修正潛在的問題,降低未來查稅的風險。
這些步驟不僅有助於有效應對查稅案例,還能提高企業的稅務合規性,減少未來的法律風險。
| 納稅人權利保護相關法規
納稅人權利保護相關法規主要是為了保障納稅人的基本權利,確保課稅的公平性和正當法律程序。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法規和其內容: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是台灣於2016年制定的專法,旨在保障納稅人的權利,實現公平課稅及程序正義。該法規定了納稅人在面對稅務機關時的基本權利,包括知情權、申訴權和獲得合理對待的權利。這部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國際上對納稅人權利保護的重視,並且與其他先進國家的立法趨勢接軌。
| 施行細則
為了更好地執行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相關的施行細則也被制定。這些細則詳細規範了納稅人在申請權利保護時的程序和要求,確保納稅人能夠有效地行使其權利。例如,納稅人可以在特定情況下要求稅務機關重新審查其稅務決定。
| 納稅人權利的具體內容
根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納稅人享有多項具體權利,包括:
• 知情權:納稅人有權獲得清晰的法律解釋和稅務程序的說明。
• 申訴權:納稅人可以對稅務機關的決定提出異議,並要求重新審查。
• 公平對待權:納稅人在與稅務機關互動時,應受到尊重和公平對待,避免不當的壓力或威脅。
政府祭打炒房重拳,建商被大查稅。根據 《聯合報》報導,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王至亮26日在公會舉辦的稅務講座上指出,逾600家會員公司被房地合一稅2.0新制查帳並補繳稅金引起反彈、被國稅局認列建設業利潤率35%以上的比例不在少數,甚至「靠變賣資產」繳稅,盼經管會考量建築業困境,能比照壽險業近期的風險係數調整,解決建築業困境。
|逾5成公會會員被查帳補稅
不少建商向公會陳情,2021年報稅完成的個案,被以房地合一稅2.0新制查帳並補繳稅金,據公會日前統計,公會1200家會員公司,被查帳補稅會員逾5成,業界對此反應很大。他指出,台灣中小企業因報稅資料不完全,可適用同業利潤標準扣稅,但2016年上路的房地合一稅,採取實價課稅制度,2021年7月1日推動房地合一稅2.0,建築業禁用同業利潤標準,若不能提供帳證,改採「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計算成本。但公告土地現值與市價差距甚遠,致業者面臨巨大損失。
|綠建築推升營建成本
面對營建業困境,銀行業於對土建融風險權數設算,王至亮表示,除非已拿到建照,否則風險權數調高至150%,已經比過去風險權數增加5成;再加上央行信用管制限縮,將購地貸款成數上限降至5成,且其中1成得需開工才可拿到。期望經管會考量建築業的困境,能比照壽險業近期的風險係數調整,解決建築業投資資金籌措的困難。
此外,台灣營建業未來將面臨的還有綠建築、2050年淨零排碳以及碳權問題,綠色風暴下,成本不減反增,與其壓縮營建業生存空間,不如提出利率優惠措施,建議比照危老都更的模式,而選擇此類產品的消費者也能有特別貸款利率優惠,讓政府、業者、購屋者都能受惠,創造三贏局面。
資料來源:591
#建設公司
#查稅
#打炒房
#營建業
近期,台灣建設業面臨嚴重的補稅問題,超過600家建商因為房地合一稅2.0新制而遭到查稅,這引發了業界的強烈反彈。根據報導,這些建商被國稅局認定的利潤率超過35%,因此被要求補繳稅金,許多業者甚至不得不變賣資產以應對這一財務壓力。
建設業的補稅問題主要源於稅制的變化,特別是針對不動產的稅收政策。財政部的政策改變使得建商面臨更高的稅務負擔,這對於本已困難的建設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業界人士呼籲政府能夠考量建設業的實際困境,並希望能夠調整稅務政策,以減輕業者的負擔。
此外,建設業的稅務規定相當複雜,經常需要面對補稅和罰款的風險。業者表示,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公司的財務狀況,也對整個行業的穩定性造成了威脅。許多建商擔心,若不及時調整應對措施,將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損失。
總體而言,建設業的補稅問題反映了台灣在稅制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業界的反彈也顯示出對於政策調整的迫切需求。
建設業的稅務查核重點相當關鍵,因為這個行業的稅務處理與其他產業有顯著的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稅務查核重點:
| 營業收入的確認
建設業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房地產的銷售,稅務機關在查核時會特別關注這些收入的確認方式。業者需確保所有收入均依據實際交易金額報告,並考量土地增值稅等相關稅費的影響。若國稅局發現收入報告不實,可能會要求補稅。
| 成本的合理性
在稅務查核中,建設公司需提供詳細的成本報告,這包括材料費、人工費及其他相關費用。稅務機關會檢查這些成本是否合理,並是否符合稅務法規的要求。若成本計算不當,將影響最終的稅務負擔 。
| 房地合一稅的適用性
自2021年7月1日起,台灣實施了房地合一稅2.0,這對建設業的稅務查核帶來了新的挑戰。建設公司在出售房地產時,必須依據實際交易所得繳納稅金,這使得稅務查核變得更加嚴格。若國稅局認定建商的利潤率超過35%,則可能會面臨補稅的要求。
| 稅務申報的準確性
建設業者需定期提交各類稅務報表,這些報表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稅務查核的結果。業者必須保持良好的財務紀錄,以應對可能的稅務查核和補稅風險。稅務機關會檢查報表的完整性及正確性,並確保所有稅務優惠的適用性 。
| 總 結
總體而言,建設業的稅務查核重點涵蓋了營業收入的確認、成本的合理性、房地合一稅的適用性及稅務申報的準確性。業者需對這些查核重點保持高度重視,以降低稅務風險。
建設業的稅務規定相當複雜,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營業收入、成本、稅率及各類稅務申報要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稅務規定:
| 營業收入與成本
建設業的營業收入通常來自於房屋及土地的銷售,這些收入需依據《所得稅法》進行報稅。根據規定,建設公司在計算營業收入時,必須考量到土地增值稅及其他相關稅費的影響。此外,營業成本的計算也必須遵循特定的稅務查核規定,這些規定會影響到最終的稅務負擔。
| 房地合一稅
自2021年7月1日起,台灣實施了房地合一稅2.0,這一新制對建設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根據該法規,建設公司在出售房地產時,必須依據實際交易所得繳納稅金,這使得稅務查核變得更加嚴格。若國稅局認定建商的利潤率超過35%,則可能會面臨補稅的要求,這對許多建商造成了財務壓力 。
| 稅務申報與查核
建設業的稅務申報要求相當繁瑣,業者需定期提交各類報表,並接受稅務機關的查核。這些查核不僅包括營業收入的確認,還涉及到成本的合理性及稅務優惠的適用性。業者必須保持良好的財務紀錄,以應對可能的稅務查核和補稅風險。
| 總 結
總體而言,建設業的稅務規定反映了台灣在稅制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業界人士呼籲政府能夠考量建設業的實際困境,並希望能夠調整稅務政策,以減輕業者的負擔 。